包含立夏气候活动的词条
本文目录一览:
【立夏】由来起源_气候农事_节气文化_饮食养生
1、立夏,作为夏季的起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它的到来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开始。关于立夏的故事和谚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农事智慧。立夏的由来与故事:立夏的由来到处流传着各种传说和典故。其中,广为流传的是与古代蜀国智者柏杨相关的故事。
2、立夏节气的由来 每年四月初一前后(公历5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农历的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我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3、立夏是每年5月5日或6日,夏季第一个节气,有天文、气候、物候等说法,还有诸多习俗。天文历法: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它和立春、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表示四季的开始,又称“春尽日”。气候特点:立夏后气温明显升高,降雨量增多,正式进入雨季。
4、立夏的由来如下:立夏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
5、立夏的饮食养生原则为低脂低盐、多维生素,应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适当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立夏时节,气候变化显著。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较大,在立夏前后,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才刚刚进入春季。农事活动方面: 灌溉、防灾: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
立夏的特征
立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气温明显升高:立夏标志着夏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预示着炎暑的来临。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左右,但南北气温差异较大,且同一地区气温波动频繁。雷雨增多:立夏后,南方地区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北方虽然尚未进入雨季,但雷雨天气也会逐渐增多。
立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气温明显升高:立夏标志着天文学上夏天的开始,气温显著上升,预示着炎暑将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左右,但气温波动频繁,南北差异较大。雷雨增多:立夏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雷雨天气也逐渐增多,特别是南方地区正式进入雨季。
立夏的特征可从气候、物候、农事活动等方面体现:气候特点:每年公历5月5 - 7日为立夏,此时太阳黄经达45度,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抬升,昼长夜短更明显,气温回升。从气象学标准来看,仅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刚入春。
南方夏季特征明显:在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立夏时节已经呈现出典型的夏季特征,绿树浓阴,夏日悠长。北方春意仍浓: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在立夏时则仍然带有春天的气息。综上所述,立夏是一个标志着夏季开始、气候变化明显、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且具有地域差异的重要节气。
雷雨增多:随着夏季的到来,雷雨天气也逐渐增多,这是立夏节气的一个显著气候特征。农作物生长旺季:立夏时节,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乡间田埂的野菜等也都争相出土,日日攀长,这是农业生产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立夏节气的传统活动及气候特点
立夏节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夏季的开始:立夏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6日。此时,气温明显升高,预示着炎暑将临。气候变化:立夏时节,雷雨增多,这是夏季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气候特点: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告别春天,夏天开始。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更明显,气温回升。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18 - 20℃,仅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真正进入夏季,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刚入春。江南进入雨季,华南前汛期盛期,华北、西北气温上升快但降水少。
雷雨天气变得更加频繁。物候现象:蝼蝈鸣:一候蝼蝈开始鸣叫,这是立夏时节特有的生物现象。蚯蚓出:二候时,蚯蚓从土壤中爬出,表明土壤温度逐渐升高,适合蚯蚓活动。王瓜生:三候王瓜开始生长,这是植物生长进入旺季的标志。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立夏这一节气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气候特征。
例如,华北的一些地区,此时昼夜温差较大,最高气温可能还未达到20℃。因此,立夏时节,南方和北方在气候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农事活动方面,虽然立夏意味着夏季的开始,但南北两地的农事活动却各有侧重。在南方,由于气候较早进入夏季,农作物生长迅速,农民们开始忙于夏季作物的种植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