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称谓词的由来 年龄称谓词的由来和含义

前世今生2024-04-03 08:10:2443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为什么把百岁的老人的年龄称谓,称为期颐之年?

1、古时称百岁为“期颐之年”。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期颐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礼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

2、古代满100岁的人叫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3、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孙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4、指的是100岁。期颐之年,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另外,其他的年龄称谓有很多,比如,赤子。

5、古代称100岁的老人为期颐。期颐,一般指一百岁老人。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期颐、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1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1、岁:牙牙。2岁:孩提。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10岁:幼学、外傅之年。12岁:金钗之年。13岁:豆蔻、舞夕之年。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2、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期颐:指百岁高寿。

3、古稀(70岁);杖朝(80岁);米寿(88岁);九秩(90岁);期颐(100岁);茶寿(108岁);百十(110岁);土寿(120岁)。

4、岁:鲐背(tái bèi)之年,指90岁男子。99岁:期颐(jī yí)之年,指99岁男子。100岁:百寿、人瑞,指100岁的老人。以上就是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称谓,这些称谓通常是通过形容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来表达他们的年龄特征和阅历。

5、到100岁的古代称呼有孩提、齿龄、总角、豆蔻、束发、及笄、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中寿、耄耋、期颐。孩提:2~3岁的儿童。指代幼儿时期。

6、岁: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周晬——指婴儿周岁。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指童年。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弱冠:指男子20岁 而立:指30岁 不惑:指40岁 艾:指50岁。又称“知天命”花甲:指60岁 古稀:指70岁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黄发,鲐背,指长寿老人 期颐:指百岁。

六岁称为怀橘年,七八岁称为龆龀,亦叫称师日。十岁称为外传之年,十二岁称为作相年,十三岁称为舞勺之年,十五岁称为志学之年。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十六岁称为破瓜。男子二十成人,称为弱冠。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 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