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民居建筑 撒拉族的民居
本文目录一览: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建筑特点
撒拉族古老的民居建于明末,总建筑面积达200平方米,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三合庭院式建筑,整体布局坐北朝南,南面正中建平顶大门。孟达篱笆楼历经明、清、民国约四百年的沧桑岁月,风貌依然如故。篱笆楼分上下二层,上层设卧室、贮藏室、沐浴室等,楼底房间内阔廊窄,设作牲畜圈,具有羌族的特点。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编号为Ⅷ-185,标志着其在国家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该项目的名称即为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其申报单位是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这体现了撒拉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建筑智慧。
撒拉族篱笆楼,非物质文化遗产
1、承载了各个时代的建筑特色,象征着撒拉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同时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见证。作为高原上罕见的、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古建筑,篱笆楼不仅是历史的痕迹,更是撒拉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撒拉族人民的生活变迁和文化积淀,是我们理解撒拉族历史和多元文化的重要窗口。
2、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指中国撒拉族特有建筑形式篱笆木楼的传统营造方法,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撒拉族的古民居篱笆楼,是土木石混为一体的古老民居建筑,因楼房墙体大部分用藤条编织而成,故得名篱笆楼。
3、马进明,这位从撒拉族文化馆光荣退休的干部,以其深厚的造诣,成为了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精湛技艺在图4中得以展现,[5]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守护并发扬撒拉族的古老建筑艺术,马进明在孟达大庄村开展了一系列的篱笆楼营造技艺培训活动。
4、年5月,省文化厅公布了青海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申报的“撒拉族古篱笆楼编造技艺”名列其中。
5、青海国家级非遗之传统技艺主要包括以下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这是一种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织毯技艺,展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撒拉族篱笆楼是撒拉族人民传统的居住建筑,其营造技艺体现了撒拉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智慧。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保护情况
1、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的保护情况如下: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体现了国家对这一传统技艺的重视和保护。
2、年,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座具有14至19世纪(明清时期)文化价值的建筑被青海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一座清代的撒拉族古民居楼更是被搬迁至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进行复修和保护,以期保留其历史痕迹。然而,现实情况是,篱笆楼的保护面临着挑战。
3、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编号为Ⅷ-185,标志着其在国家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该项目的名称即为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其申报单位是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这体现了撒拉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建筑智慧。
4、在21世纪初的调查中,撒拉族的传统古民居——篱笆楼,主要保存在循化县黄河岸边的清水乡孟达大庄村,这个村落邻近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的建筑风格多样,如横字式、拐角式和三合院式,根据地形自由搭建,展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
5、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扩展信息: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是撒拉族特有建筑形式篱笆木楼的传统营造方法,展示了撒拉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 篱笆楼是土木石混为一体的古老民居建筑,墙体大部分用藤条编织而成,具有独特的民族区域特色建筑艺术价值。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历史渊源
1、年,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座具有14至19世纪(明清时期)文化价值的建筑被青海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一座清代的撒拉族古民居楼更是被搬迁至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进行复修和保护,以期保留其历史痕迹。然而,现实情况是,篱笆楼的保护面临着挑战。
2、历史文化价值:篱笆楼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撒拉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循化县有大小篱笆楼38处,其中明清至民国遗存17处,这些建筑不仅是撒拉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彰显了其历史文化价值。
3、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指中国撒拉族特有建筑形式篱笆木楼的传统营造方法,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撒拉族的古民居篱笆楼,是土木石混为一体的古老民居建筑,因楼房墙体大部分用藤条编织而成,故得名篱笆楼。
4、同时,门窗和柱子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既实用又美观。历史文化价值:篱笆木楼不仅是撒拉族历史文化的实物资料,还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们对研究撒拉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丰富了我国民居建筑文化。
5、精美的雕刻装饰:门窗和柱子上常常装饰有精美的雕刻图案,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反映了撒拉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独特的墙体结构:中空的墙体设计使得篱笆楼具备了冬暖夏凉、通风良好的特性,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
撒拉族“古篱笆楼”的历史和未来
1、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指中国撒拉族特有建筑形式篱笆木楼的传统营造方法,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撒拉族的古民居篱笆楼,是土木石混为一体的古老民居建筑,因楼房墙体大部分用藤条编织而成,故得名篱笆楼。
2、也对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工艺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环保的材料,展示了撒拉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一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研究撒拉族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3、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扩展信息: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是撒拉族特有建筑形式篱笆木楼的传统营造方法,展示了撒拉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 篱笆楼是土木石混为一体的古老民居建筑,墙体大部分用藤条编织而成,具有独特的民族区域特色建筑艺术价值。
4、同时,门窗和柱子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既实用又美观。历史文化价值:篱笆木楼不仅是撒拉族历史文化的实物资料,还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们对研究撒拉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丰富了我国民居建筑文化。
5、部分建筑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四座具有14至19世纪文化价值的篱笆楼建筑被青海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一座清代的撒拉族古民居楼更是被搬迁至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进行复修和保护。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尽管有上述保护措施,但篱笆楼的保护仍然面临着挑战。